图片
王维是盛唐时期最具隐逸气质的文人代表,官至尚书右丞却常年隐居辋川别业。他精通音律书画,深研禅理,其作品常将山水之境与宗教哲思相融合,形成空灵超逸的独特风格。这首作品创作于其晚年隐居阶段,通过记述与僧人的日常交往,展现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
诗中看似平淡的待客细节,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。从准备迎客到共处论道,从昼至夜的时间流转,自然铺陈出由外而内的悟道历程。这种将禅理融入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,正是其晚年诗作的精髓所在。
图片
饭覆釜山僧
王维〔唐〕
晚知清净理,日与人群疏。
将候远山僧,先期扫弊庐。
果从云峰里,顾我蓬蒿居。
藉草饭松屑,焚香看道书。
燃灯昼欲尽,鸣磬夜方初。
一悟寂为乐,此生闲有余。
思归何必深,身世犹空虚。
【壹】
晚知清净理,日与人群疏。
将候远山僧,先期扫弊庐。
释义:晚年才领悟清净的禅理,日渐与世俗人群疏远。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山僧,提前打扫简陋的居所。
许多人在经历漫长岁月后,才逐渐明白内心安宁的可贵。这种领悟往往来得较迟,却格外真切。与世俗往来渐少并非孤僻,而是为心灵腾出更多空间。打扫屋舍这样简单的举动,其实蕴含着深意——不仅是为迎接客人做准备,更是对自我心境的梳理与整顿。
外在的清扫往往映照着内在的整理,这种朴实的准备过程,本身就具有某种庄严的意味。所谓待客之道,未必需要繁华盛景,清净整洁的环境与真诚的心意,才是最珍贵的款待。
图片
【贰】
果从云峰里,顾我蓬蒿居。
藉草饭松屑,焚香看道书。
释义:僧人果然从云雾缭绕的山峰前来,造访我这茅草陋室。以草垫为席,共食松籽粗饭,点燃香烛,静读道经。
远道而来的客人从云雾深处而至,拜访简朴的居所,这个场景本身就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意境。粗茶淡饭,草席为座,这些看似简陋的安排,反而彰显出主客之间纯粹的情谊。点燃一炷香,共同阅读经书,这样的相处方式简单却充满意味。
物质生活的简朴并不影响精神交流的深度,有时候,越是简单的相处,越能体现真诚的情谊。这种场合下,一切外在的形式都变得不那么重要,心灵的共鸣才是真正的盛宴。
图片
【叁】
燃灯昼欲尽,鸣磬夜方初。
一悟寂为乐,此生闲有余。
释义:点燃油灯时白日将尽,击磬之声响起正是夜初。顿悟寂灭之境即是至乐,此生因闲适而富足无缺。
昼夜交替之时,点燃灯火,聆听清越的磬声,这样的时刻往往让人心生宁静。白日的喧嚣渐渐消散,夜晚的安宁缓缓降临,在这转换的瞬间,容易体会到某种超脱的愉悦。领悟到寂静中的欢愉,是一种难得的心境。
这种愉悦不依赖外物,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与安宁。拥有这样的心境,便会觉得生命充实而丰盈,不再追求过多的外物。闲适自在的状态,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富足。
图片
【肆】
思归何必深,身世犹空虚。
释义:何必执着于深究归隐之意?肉身与世事本就虚幻空无。
对归宿的思考不必过于执着,因为万事万物本就虚幻无常。过于深入的探究有时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。认识到存在的虚幻性,不是为了消极避世,而是为了更自在地面对一切。这种认识让人能够放下过多的执念,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来来去去。
不必刻意追求深奥的解释,简单直接地体悟当下的真实,反而更能接近本质。虚空并不意味着否定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容与理解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